“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,而是點燃一把火。”
愛爾蘭詩人葉芝的這句話,說出了教育的實質。
但是,如果父母沒有眼界,他們的做法,卻放在了更低的地方。這往往就讓孩子的未來成長,受到了極大的影響。
那么,什么是眼界?
靜潔在《父母的格局》一書中說:
”父母的格局是有高度的視野,有廣度的胸懷,有厚度的理想。“
說得更簡單一點,那就是看得更遠,想得更多,要求更高。
那么,怎么做一個有眼界的父母呢?
楊絳先生曾經說過,“好的教育榜樣作用很重要”。愛與責任,往往來自于父母的言傳身教。
有位網友分享自己的成長經歷。
他說,自己出生在農村,因為家里孩子多,原來作初中老師的媽媽也因此而沒了工作,成為了農村里最低層次的窮苦人家。
但是,他的媽媽對家里孩子的學習特別重視,有一次他沒完成作業,被媽媽打了一下,痛斥到:
“人家是看林的,你是種林的,你跟著人家到處逛,別人巡完了林子了,你的樹還沒有施肥!”她特別嚴肅,根本沒有把我當成小學生,“不讀書,以后家里一輩子都得在村里當低保戶!”
這句話點醒了他,從此以后努力讀書,并且成為那一年村里唯一考上大學的孩子。
而鄰居家,靠賣燒烤成了全村最有錢的人,卻很不屑,認為讀書有什么用,還不如跟自己女兒一樣,早早就出來掙錢了。
結果,很多年過去,再次見到面時,這位網友早就因為教育和讀書,生活徹底改變,而那位鄰居家的女兒,卻因為早年沒有好好讀書,更只看到可以早點去掙錢,而生活卻越來越困苦。
這讓他感慨,咬著牙讀書,從小獲得的教育,才是孩子未來成長的重要基石。
愛與責任下的孩子,更加容易體會到學習的不易,也更容易激發學習的內驅力。
正如美國心理學家丹尼爾.平克在《驅動力》中所說:
“我們想要主導自己的人生、學習并創造新事物,想通過自己的努力做得更好的內在需求。”
所以,父母沒文化不要緊,沒錢不要緊,但沒有格局和眼界,那就不是一代人的苦,而是把苦傳給下一代,讓貧窮成為了一種基因傳承給了下一代。
說說一個網友的例子,那簡直別說有沒眼界了,那真的是血淚的彎路啊。
高考前夕,這位網友一番努力,學習成績沖到了班里前二十名,本是有希望上二本,所以他報了某師范大學。
父母找了班主任后,給了句,你兒子考不上這所師范大學的。
于是各種找人,換學校換專業,最后出來成績,他的成績超過某師范大學分數,卻在換后的學校落榜,當年這個大學的分數線歷史最高。
后來要上大學,可以花2萬塊錢改專業,他的父親不同意,舍不得這錢。
結果,畢業后因為這個專業,真是吃盡了苦頭,悔青了腸子。
再后來,當地招商局要招事業單位人員,不限專業,他問他媽媽要不要去考。
他媽給他說了一句話:
“100塊錢能買一條褲子的了,報那個做什么?你在家里等著給你找工作”。
自此,圓滿錯過了這樣的好機會。
此后大徹大悟,不再聽父母的安排,而是自己奮斗,經歷前后50多次考試,10年左右時間,才找到了合乎自己想法的工作。
父母的眼界,如果不夠高,反而就會制造孩子成長路途中的障礙。
很多孩子的挫折與失敗,一定是先從家里開始的。
父母要做的,是黑夜里的一盞明燈,還要有足夠的高度,讓我們看到前進的方向。
找到屬于自己的人生之路,這是父母需要幫助孩子來做到的。
2008年的北京奧運開幕式上,演唱《歌唱祖國》的紅色連衣裙小女孩林妙可,一舉成名。
此后更是一發不可收拾,在父母的安排下,林妙可走上了演藝之路,童星所帶來的熱度和收益,更讓她不顧自身形象,什么廣告都接,什么戲都敢拍。
這些年來,出現在少女林妙可身上的標簽,已經是“世故”、“做作”、“早熟”等這樣的負面評價。
媽媽對此也有一番辯解,說是“看著孩子那么滿足,你也很難不讓她(做這個事情)。”
而當年奧運會上,隱身幕后的真唱楊沛宜,她的爸爸在面對潮水般的商演和片約時,冷靜的拒絕了:
“小孩子看到的世界,應該在小孩子范圍內,不要涉及成人的世界,會對心靈造成沖擊。
有一些信息,別人的議論,小孩的理解和成人完全不一樣,如果有偏差,或者大人開導不夠及時,對孩子的后續發展很不好。”
在父親的呵護下,女兒獲得了自己充實的成長,變得越來越優秀。
09年,小沛宜考入七大童聲合唱團的中國交響樂團附屬少年及女子合唱團。
初中時,以學霸身份,從人大附中實驗班考入北京八中國際部,彼時林妙可成績墊底。
19年,代表北京八中參加全美經濟挑戰賽,斬獲個人金牌、滿分第一名的個人和團體佳績。
在林妙可和楊沛宜的身上,我們分明看到了兩類父母的不同做法。
是早熟,是賺錢,還是靜下心來,走自己成長之路,待到時機合適再燦爛?
我們不能說林妙可父母的做法就一定有問題,也許孩子的機會就那幾年。我們也不知道堅持讓孩子走自己的路,到底是對還是不對。
但是,有一點卻是主線:父母一定要幫助孩子把關,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。
不論賺多賺少,一個人在最重要的童年與少年時期,沒有良好的成長,未來長大后想彌補,往往需要付出無數的代價。
所以,“一個家庭,最可怕的不是沒錢,而是父母沒眼界”,深以為然。